每每想到京东金融APP上“全部赎回”按钮的事情,我的呼吸变短,心跳加速,忍不住地要打喷嚏、流鼻涕。我觉得被坑了。
多年之前,对于“京东商城”的信任,开始将原在支付宝上的资金转到“京东金融”上买理财。这算是“投资”吧,我是菜鸟,不懂得理财的技巧,所以我是“跟风”地买理财产品的,就是买出现“京东金融”广告上的产品。
我发现的第一个大坑是,点击“京东金融”APP上的“全部赎回”按钮,有可能自动填入的是持有总数额中的一部分的数值,而不是全部总的数值。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是,假如我持有某个产品约237564.27(市值)金额的理财产品,在4月25日股市大盘急跌到2900点时,我的理财出现了大金额的亏损。当我在4月26日上午看到绿色的继续亏损数值时,我坐不住了。我想全部赎回该理财产品,我不玩了,我要停止亏损。着急的我在APP上,点击了“赎回”的按钮,之后显示一条横线的空位,让我输入要赎回的份额。我当时急得不得了,就点击了旁边的“全部赎回”按钮,让它自动填写我所持有的全部份额,我没心情去计算当天我有多少相应的份额了,最后点“提交”的按钮了。下午约六点时,我检查交易单,发现上午的操作仅是赎回了部分份额,仅占总数约六分之一。我立刻血涌上头,气不可耐,拨打京东金融客服电话投诉。我质问为什么点击“全部赎回”的按钮操作,结果却是只赎回了一部分。女客服要我提供截图,我没心情再截图,冷冷地地反问她连自己公司产品的操作界面和流程都不熟悉吗。然后她平静地说,我反馈的问题已经转交专员解答。我追问什么时候能,她说24小时内。我叹气道,股市行情,涨跌瞬时变化,如果明天继续亏钱,谁来承担啊。女客服重复又说了一遍,24小时内会有专员电话回访,请留意接听。我再也说不出话了,她例行话术的镇定,与我急得热锅边上蚂蚁般的焦急心情,形成强烈的对比。我挂了电话后,再次在手机APP上操作,同样的操作方法,依次点击,“赎回”、“全部赎回”、“提交”的按钮,这次竟然全部份额赎回了,自动填写的份额数是我当时所持有的全部份额。第二天十一点多,京东金融客服回访,解释说部分赎回是因为优先赎回到原支付渠道。我立即反驳,我的操作目的是“赎回全部份额”,为什么APP违背了我的本意,填写了一个部分份额的数值。返回原支付渠道那也是在赎回成功之后的资金提现操作,APP上“全部赎回”的按钮就应该是自动填写所持有的全部份额,APP自动填写了一个错误的数值,这是APP的业务逻辑上的严重错误,APP拦截了、阻止了用户的指令,这个错误使用户以为当时的操作是赎回了全部份额。虽然我前后两次赎回都发生在同一天,但理财产品的交易规则是当天晚于下午三点提交的订单要到第二天才能处理。造成的结果是,我第二次赎回的产品要推迟一天才能确认。我向男客服感概说,我虽然不懂APP程序的设计,但从这次操作上来看,京东金融APP利用它的平台和数据优势,随机地更改用户点击“全部赎回”按钮后自动填入的份额数值,这在严谨的金融行业操作中,是决不能允许出现的致命错误。用户的操作可以粗枝大叶,但专业的金融平台业务逻辑一定要做到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的,以用户的利益为第一位考虑的。一个销售平台,想尽办法要留住用户的资金、要留住用户,我能理解。但如京东金融这样通过损害用户利益来达到此目的的,我很生气、很失望。约过了两个星期,京东金融男客服再打电话来,说要为我点击了“全部赎回”按钮却变成“部分赎回”的事情补偿100元钱。我答说,我从此不再在“京东金融”买产品了,因为我觉得京东金融不可靠,没信任感。
第二个坑是推荐购买的产品。我最早在京东金融购买的一个理财产品约是在三年前。半年前买了第一个基金产品——国联证券的180天定期盈。为什么买它呢?因为是京东金融APP弹出了优惠券,我领了后提示购买它时可以使用,且产品里的介绍说,“持有180天,90%的概率可以得益5%以上”,所以这十几的优惠券作饵,加上盲目相信广告宣传内容,我上钩了。结果是,从2021年11月15日持有,到今天2022年5月15日,约181天,我的累计收益是-479.41元,是亏的,亏损约4.77%。-4.77%的收益率和宣传上数值差不多,但盈亏方向是相反的,这很有讽刺意味。
第三个坑是京东金融不重视对用户的投资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用户要买理财产品,销售平台都会先检查用户的投资者类型,如果评估出保守型的,则用户不能购买风险等级为“中低”及以上的理财产品。这是行规,是必须要做的,但每个销售平台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我现在了解到的,如要购买工商银行自营的“工银灵通在线”理财产品,必须要先到工行网点柜台做首次投资风险能力评估。要银行的工作人朗读投资须知,并现场录音、录像留底,最后审核评定出结果。线上的销售平台,没这么严格,如支付宝等,在手机上做几页的选择题就可以了。我这里抱怨的是,京东金融淡化或引诱用户做出了高出实际风险承受能力的测评,且京东金融APP上没显眼的、方便的入口让用户查看、重新评测风险能力,也没做到定期提醒用户在承受能力发生变化时重新做测评。具体到我,印象中,我在京东金融APP上仅做过一次投资风险能力测评,有可能是最初购买时操作的。
我也有错误,要检讨。首先,我不懂理财,没经验硬要上。其次,我骗自己,最先测评时,勾选了“可以承受一定比例的本金损失”,其实我一点本金都不想亏,因为这些本钱是我劳力工资所得、平时省吃俭用存到的;我从没想过通过理财要赚多少钱,只是想尽可能抵扣一些快速上升的通货膨胀而已。我的教训是,倒过重来,先认真地评估自己的投资风险承受能力。我不想亏本金,所以我必定是保守型的投资者类型,我只能买属于最低风险R1的理财产品。在这个限制条件下,不管销售平台有多么吸引人的广告和动人的产品描述,我都被自动禁止购买高于“保守型”风险评定的产品。之后,我再以小额购买、实践、体验一下销售平台的“申购”、“赎回”和资金到账的过程,这样或许能主动避免因为不熟悉操作流程导致的错误。最重要的,如果有老婆,我还是想把钱交给她打理,我不适合“理财”。我连手机上的微信朋友圈信息都懒得浏览(觉得手机上的字小,屏幕显示的信息很有限),更不愿意在手机APP上浏览信息有限的理财产品信息了。
图1:定期盈180天 - 国联证券,2021-11-15日买入两万元
图2:可能因为数据过难看,京东金融APP上关于“定期盈180天 - 国联证券”的详情描述里,干脆不显示收益率了
图3:“定期盈180天 - 国联证券”的详情描述内容,策略特点。内容描述细节有变化的,我印象中,开始是说“90%的业绩在5%~7%”,现在是“大概率在5%-10%”
图4:产品详情中,关于“国联基金”投资团队的漂亮描述
图5:产品详情中,关于“国联基金”投资团队的漂亮数据描述
图6:180天我的这个产品投资收益是-479.41元。亏损率约为4.77%
总结:手机APP里,理财产品展示的信息可能会为了提高销售数量,引诱用户购买而粉饰过,数据也是有目的地筛选过的,这不利于用户全面地了解到真实的信息,因此可能用户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定。